其他

汉学:关于当代中国诗歌,你可能没这个老外懂得多

2017-11-12 任中杰 翻译教学与研究

                                                                               

一个老外,一个资深汉学家,从“局外人”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当代的“诗歌江湖”。他在中国走过很多路,读过很多书。

?

荷兰汉学家

柯雷

荷兰莱顿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著名汉学家;曾任莱顿大学中文系主任、区域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诗歌及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等问题。

今天我们聊聊他的新书《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本文原名《从细节进入“中国”——评柯雷新著<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作者为著名汉学家任中杰(Jacob Edmond),张雅秋译。



柯雷之前的著作《粉碎的语言》(Language Shattered),对于阅读或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诗歌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可资信赖的入门书。他的《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1980年代到21世纪初》(本书英文版 Chinese Poetry in Times of Mind, Mayhem and Money 由荷兰 Brill 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亦是如此,只不过其研究对象变成了19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中国诗歌。得益于一定的时间间隔,《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一书,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文化、经济、政治语境都已不同之后,这两个时期诗歌内部的延续与变迁。柯雷的新著是对过去三十年中国先锋诗歌的一次丰富而细致周全的剖析,不仅洞见多多,而且对诗歌发展之活力、诗歌中的当下中国——其实也是世界——有热情而广博的描述。


英文版全书共13章,详细分析了11位先锋诗人的作品,这当中,有著名诗人,如韩东、杨炼和北岛,也有年轻一些、不那么知名的诗人,如颜峻。通过对这些诗人的个案研究,柯雷综合考察了大量作品和评论,行文明晰,论断有力,颇有可读性。与在中国出版的同类研究著作相比,这本书优点显明:对西方语言的和中文的评论都涉猎广泛,对相关史实有率直讨论。这些优点,再加上柯雷与诗人们的私人交往、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以及他对材料百科全书式的旁征博引,使得此书堪称中国当代诗歌研究领域一本权威的源头之书(definitive sourcebook)。






颜峻


柯雷非常出色地描述、概括了先锋诗坛的多样性,辨析了其主要发展趋势。本书写作中的两个关键方法——文学史考察和个案分析,彼此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张力;这张力同时也饱含生机。作为一个文学史家,柯雷探询了依然存在争议的、未完成中的先锋诗歌在风格和概念上从“高雅”到“世俗”、日常形式的转变。作为一个诗歌及围绕其所产生的话语的细读者,柯雷通过分析诗歌内部的冲突与复杂、作为其框架的诗歌理论和争论,及影响其发展的个人、群体、机构、文化、社会、历史、政治和经济动态,揭示了这样一种概括性文学史的限度所在。


柯雷从不认为,与相对宽泛的文学史叙事相比,细读略次一畴。他尤其擅长揭示中国当代诗歌的多种有意味的特征,认为诗歌的艺术形式包括声音(比如他对西川《致敬》一诗的节奏韵律的探讨)、双关、叙事复杂性(比如对孙文波诗歌的分析)和多媒体(比如在他书的最后一章对颜峻的分析)等,这其中,诗歌的参照物及意义不过是元素之二罢了。这种“对细枝末节的关注”,反映了柯雷对“内容偏爱”的抵御——“内容偏爱”将诗歌减低为直率的宣言,或是社会、历史、政治信息的载体。从传统概念来看,诗人的角色是“传道”,是维持其由来已久的浪漫形象、身份,在20世纪的中国则成为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化行为,这意味着文学文本通常被解读为对作者生活的再现,或社会、政治评论。柯雷广征资料,指出人们过于沉迷于诗人的生平而非诗歌作品本身,他也通过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自杀诗人(主要案例是海子)的分析,论证了这一观点。当然,“内容偏爱”绝不只发生在20、21世纪的中国,就像张隆溪在对东方与西方的寓言化解读的研究中所揭示的,或如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在他近期探讨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领域阐释学在结构主义中的中心地位时所论证的那样。然而,出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西方的中国研究尤其倾向于这种“偏爱”,倾向于将复杂的文化形式简化为政治和社会宣言。



乔纳森·卡勒


与此不同,柯雷此书揭示,当下中国诗歌包罗了文化、社会、政治万象,包括技术变化,网络和城市青年文化(如“下半身”诗歌)的兴起,普通话推广与地方方言的冲突(如在于坚诗学中),北京与省城、北方与南方、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商业化引起的焦虑,民族主义的复兴,等等。“知识分子诗歌”与“民间诗歌”之间的争论涉及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这场争论也是本书中篇幅最多的一个个案研究。在这里,柯雷向来就有的对细节(不仅是诗歌细节,也包括社会动态方面的细节)的关注让他收获甚丰:他揭示了争论双方在所持立场上的内在冲突及复杂性,例子之一是,那些声称拒绝接受外国影响的诗人或论者,却援引外国作者的话作为自己的论据。


如果说读者在读《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时,偶尔会不知该如何把所有这些碎片整合到一起,那么这正是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正是当代中国诗歌的复杂性和及其在数量上的繁多,使得它不可被降低为那些包罗的、支配性的理论。柯雷坚持认为当代中国诗歌超越了其本土历史语境,他也拒绝掩盖其复杂性——这凸显在他对大量著述和文本细节的考察中,但这可能令他淡化了这本书中一个更宽泛、更重要的方面:对当代中国的探讨。柯雷只是在结论部分才明确提出此书一个最富意味的目的:这个数字技术和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在其中日益成为中心——要求我们更关注诗歌的复杂、多元及其模棱含混的文化形式。柯雷出色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新的世界具何意义,或它可能变成何样,我们需要诗歌提供给我们的那些资源。




本书以“文革”以来的中国当代诗歌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早期朦胧诗之后的先锋诗歌。作者从文本(诗歌作品)、语境(诗歌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和元文本(关于诗歌的各种话语)三个方面切入,既关注审美问题,也关注文化社会学问题;既涉及诗人身份等社会学问题,也探讨各种个案,如个别诗人研究(如韩东、海子、西川、于坚、孙文波、尹丽川、沈浩波、颜峻)及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既是文学史,也是文学批评。本书体现了一个“局外人”对中国当代诗坛多方面的深入而独到的观察、理解,其英文版Chinese Poetry

文章来源:博雅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